常用软件过程模型有哪些(常见软件过程模型的优缺点)

常用软件过程模型有哪些(常见软件过程模型的优缺点)缩略图

详细表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模型

详细表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模型

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和变换模型 详情请参考 http://book.csdn.net/bookfiles/194/1001949065.s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几种软件过程模型的理解

对几种软件过程模型的理解

建立和使用一套合理的工程原则,从而经济地获得可靠的、可以在实际机器上高效运行的软件。(

Fritz Bauer)

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以及对犯法的研究。(IEEE93)

软件产生的过程。(笔者)2、过程框架:

通用过程框架:沟通、策划、建模、构建、部署。3、过程模式:

定义了一系列的软件开发中所需要的活动、动作、工作任务、工作产品及相关的行为,如原型开发,软件工程可定义为一系列模式的组合。4、瀑布模型:

一个系统的、顺序的软件开发方法,从用户需求规格说明开始,通过策划、建模、构建和部署的过程,最终提供一个完整的软件并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5、增量过程模型:

以迭代的方式运用瀑布模型,在瀑布模型的每个阶段运用线性序列,每个序列产生一个软件的可交付增量,每个序列中的过程可以交叉。

RAD模型:

增量过程模型的改进版,只是沟通、策划只执行一次,每个线性序列只包含建模、构建、部署三个过程。6、演进过程模型:

原型开发模型:沟通—策划—建模—原型构建—部署—沟通,不断循环。

螺旋模型:以原型开发为基础,只是把软件开发作为一系列演进版本,每一循环标记为里程碑。螺旋模型会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

协同开发模型:为每个开发活动定义状态,一个活动状态的变更将引起其他活动状态的改变,可用于其他过程模型中,反映整个项目的状态。7、专用过程模型:

只是用于某些特定的软件工程方法。

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具有螺旋模型的许多特点,本质上是演化模型,需要以迭代的方式构建软件,不同之处是采用预先打包的软件构建开发程序。

形式化方法模型:主要活动是生成计算机软件形式化的数学规格说明,软件工程师用严格的数学符号来说明、开发和验证基于计算机的系统。

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模型:对纵向分解的软件构件进行横向切片,称为方面,以表示构件功能及非功能的横切属性。面向方面是对横切关注点局部表示的一种机制,超越了子程序和继承的方法。如果某个关注点(客户需要的属性或者技术兴趣点)涉及系统多个方面的功能、特性和信息,这些关注点成为横切关注点。8、统一过程模型:

用例驱动,以架构为核心,迭代并且增量。和通用过程框架活动不同,统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起始(产生用例)——细化(产生五种视图,用例模型、分析模型、设计模型、实现模型和部署模型)——构建(代码)——转换(部署、beta测试、反馈

总结归纳主要的软件工程模型,并任意选定其中的一种过程模式,介绍其特点及你对该模型的理解。

总结归纳主要的软件工程模型,并任意选定其中的一种过程模式,介绍其特点及你对该模型的理解。

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如增量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和形式方法模型等。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1970年有W.Royce提出的,它给出了软件生存周期活动的固定顺序,上一阶段的活动完成后向下一阶段过渡,最终得到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瀑布模型如下图所示,有时也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中,上一阶段的活动完成并经过评审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活动,其特征是:

(1)接受上一阶段的结果作为本阶段活动的输入。

(2)依据上一阶段活动的结果实施本阶段应完成的活动。

(3)对本阶段的活动进行评审。

(4)将本阶段活动的结果作为输出,传递给下一阶段。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过程模型,对确保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提高软件项目的质量和开发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瀑布模型也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首先,客户常常难以清楚地描述所有的要求,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也常常会有所变化,使得不少软件的需求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某个活动中发现的错误常常是由前一阶段活动的错误引起的,为了改正这一错误必须回到前一阶段,这就导致了瀑布的倒流,也就是说,实际的软件开发很少能按瀑布模型的顺序没有回流地顺流而下。其次,瀑布模型使得客户在测试完成以后才能看到真正可运行的软件,此时,如果发现不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由于需求不确定性),那么修改软件的代价是巨大的。

不是任何软件都可采用瀑布模型的,瀑布模型适合于结构化方法,也就是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项目或产品选择瀑布模型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在开发时间内需求没有或很少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应对应用领域很熟悉;低风险项目(对目标、环境很熟悉);用户使用环境很稳定;用户除提出需求以外,很少参与开发工作。

软件过程模型的总结

过程模型总分为五大类: 1.惯例过程模型. 2.瀑布模型(又叫作生命周期模型). 3.增量过程模型: 包括增量模型、RAD模型. 4.演化过程模型: 包括 原型开发模型、螺旋模型、协同开发模型. 5.专用过程模型: 包括 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模型. (参考文献: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 (美)Poger S.Pressman )

下面系统请给出合适的过程模型

你看看下面是你要的吗?软件过程模型- – 1.线性顺序模型–2.原型实现模型–3.快速应用开发(RAD)模型–4.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WINWIN螺旋模型–并发开发模型)–5. 基于构件的开发–6. 形式化方法模型–7. 第四代技术 1. 线性顺序模型 系统/信息工程和建模–需求分析–设计–代码生成–测试–支持2. 原型实现模型1)适用情况 用户定义了软件的一组一般性目标,但不能标识出详细的IPO需求; 开发者可能不能确定算法的有效性、操作系统的适应性或人机交互的形式等2)一般步骤 开发者和客户在一起定义软件总体目标,标识出已知的需求,规划出需要进一步定义的区域 快速设计–集中于软件中那些对用户/客户可见的部分的表示(如输入方式和输出格式) 快速设计导致原型的创建。原型作为标识软件需求的一种机制3)迭代模型 听取客户意见–>建造/修改原型–>客户测试运行原型–> 听取客户意见–>…3. 快速应用开发(RAD)模型1)简介 RAD是一个增量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 RAD是线性顺序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通过使用构件的建造方法获得快速开发。 如果需求理解很好且约束了项目范围,RAD使开发队伍能在很短时间内创建”功能完善的系统” RAD不适于系统难以模块化、要求高性能、技术风险很高等场合2)RAD迭代阶段 业务建模–数据建模–过程建模–应用生成(4GL)–测试及反复4. 演化软件过程模型1)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融合了线性顺序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 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 增量1–>增量2–>…2)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 螺旋模型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在该模型中,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 在早期的迭代中,发布的增量可能是一个纸上的模型或原型;在以后的迭代中,被开发系统的更加完善的版本逐步产生 计划–>风险分析–>工程–>构造及发布–>客户评估–>计划–>…3)双赢的(WINWIN)螺旋模型 客户通过得到满足客户大部分需要的系统或产品而”赢” 开发者通过达成现实的和可达的预算和时限而”赢” 1.标识下一级风险承担者–2.标识风险承担者的赢条件–3a.调解赢条件 –3b.建立下一级目标、约束和选择 –4.评估过程和产品并解决风险–5.定义产品和过程的下一级,包括划分 –6.有效产品和过程定义–7.评审和评论4)并发开发模型 并发过程模型可以被大致表示为一系列的主要技术活动、任务及它们的相关状态 该模型不是将软件工程活动限定为一个顺序的事件序列,而是定义了一个活动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活动均可与其他活动同时发生。 并发过程模型常常被用于作为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开发范型5. 基于构件的开发(CDB) 面向对象技术为软件工程的苦于构件的过程模型提供了技术框架 面向对象范型强调类的创建,类封装了数据和用于操纵数据的算法 经过合适的设计和实现,面向对象的类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及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体系结构中复用 6. 形式化方法模型7. 第四代技术

最流行的软件配置过程模型有哪些

首先在大脑中构思产品的外形、性能和大致的技术参数文案等一系列的策划等等,设计阶段也是不断修改的阶段主要软件ps ai cdr,这些是平面软件,三维的有玛雅,3dmax等,最后出产品效果图或者模型之类的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有?

瀑布/原型/RAD/螺/增量/构件组装/并发 模型

谁能介绍一下软件的开发模型?

流水模型:先确定程序要求,在设计,最后定型.灵活模式:先设计出一个能用的,然后在不断地根据用户反馈,进行更新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其它几种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其它几种典型的生命周期模型包括迭代模型、快速原型模型、V模型、W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是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过程)推荐的周期模型。在RUP中,迭代被定义为: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围元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实质上,它类似小型的瀑布式项目。RUP认为,所有的阶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以发布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迭代的思想如图所示。

迭代和瀑布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风险的暴露时间上。“任何项目都会涉及到一定的风险。如果能在生命周期中尽早确保避免了风险,那么您的计划自然会更趋精确。有许多风险直到已准备集成系统时才被发现。不管开发团队经验如何,都绝不可能预知所有的风险。”  由于瀑布模型的特点(文档是主体),很多的问题在最后才会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风险是巨大的。在迭代式生命周期中,您需要根据主要风险列表选择要在迭代中开发的新的增量内容。每次迭代完成时都会生成一个经过测试的可执行文件,这样就可以核实是否已经降低了目标风险。 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e)模型在功能上等价于产品的一个子集。注意,这里说的是功能上。瀑布模型的缺点就在于不够直观,快速原型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根据客户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用户最迫切需要,完成一个可以演示的产品。这个产品只是实现部分的功能(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用户的真正需求。在我的经验中,这种方法非常的有效,原先对计算机没有丝毫概念的用户在你的原型面前往往口若悬河,有些观点让你都觉得非常的吃惊。在得到用户的需求之后,原型将被抛弃。因为原型开发的速度很快,设计方面是几乎没有考虑的,如果保留原型的话,在随后的开发中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至于保留原型方面,也是有一种叫做增量模型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模型并不为大家所接受,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 上述的模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其实软件组织中很少说标准的采用那一种模型的。模型和实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发展实际上是体现了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软件的生命周期处于无序、混乱的情况。一些人为了能够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就把软件开发严格的区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并在阶段间加上严格的审查。这就是瀑布模型产生的起因。瀑布模型体现了人们对软件过程的一个希望:严格控制、确保质量。可惜的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瀑布模型根本达不到这个过高的要求,因为软件的过程往往难于预测。反而导致了其它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量的文档、繁琐的审批。因此人们就开始尝试着用其它的方法来改进或替代瀑布方法。例如把过程细分来增加过程的可预测性。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waterfall)模型、原型(prototyping)模型、增量(incremental)模型、螺旋(spiral)模型、快速应用开发(RAD)模型、渐进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