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袍出自哪里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全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是什么意思
共同的意识,就是同穿一件衣服 出自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译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你敌对同一目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矛和戟,与你同把敌人歼灭.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铠甲与兵器,与你一道去杀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
释义: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一件长袍。
“岂曰无衣”,是先秦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请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
我想意思应该是:不要以为没有人和你同路,我将与你同甘共苦.
启曰无忧,与子同袍 是什么意思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 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 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但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什么意思?
"为何说没有衣服穿?我与你披同一件战袍”
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的意思…
文盲!这都要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应该属于上古诗吧,肯定不是汉赋之类的,因为诗经的时间早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译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你敌对同一目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矛和戟,与你同把敌人歼灭。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铠甲与兵器,与你一道去杀敌。
编辑本段鉴赏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秦风》是秦地的民歌。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直译过来就是: “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您一样也有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 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