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于马下,斩于马下什么意思

斩于马下,斩于马下什么意思缩略图

斩于马下是什么短语

斩于马下是什么短语

“斩于马下”是在中国古典战争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词组。从最普通的意义上说,它指的是一方将领(一般是骑马的)在战斗中将对方的将领(也是骑马的)从马背上斩落到马的下面,从而导致对方将领死亡。“斩于马下”这个词组显得具体形象、不拖泥带水。从语法上说,“斩于马下”是候补结构(动补结构),“斩”是动词,“于马下”是补语,两者连起来用是符合语法规则的。和“斩于马下“意义相近的词组还有“砍于马下”、“劈于马下”、“挥于马下”。

例如:在《三国演义》第67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却说曹操提军将进,先令夏侯渊领五千军,往南郑路上哨探,正迎着杨任军马,两军摆开。任遣部将昌奇出马,与渊交锋;战不三合,被渊一刀斩于马下。杨任自挺枪出马,与渊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渊佯败而走,任从后追来;被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军士大败而回。

  有人说,“斩于马下”是个褒义词,如果写正面人物被反面人物“斩于马下”,就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其实,“斩于马下”是从古代传下来的语言,也不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它是个中性词汇,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在古典小说家笔下,并不把这个词汇当成是褒义词。另外,这个词汇在现代某些连环画作者笔下也不是褒义词。

  例如:在小说《封神榜》(车王府曲本)里面,对抗商朝的周军将领也是正面角色,小说中的周军杰出女将邓婵玉就是个典型,邓婵玉年轻美貌、有情有义,可小说对她战死的情节却是这样描绘的;“可怜并无通名与报姓,被高兰英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例如:在小说《说岳全传》里面,作者是褒扬宋军的,和金国军队作战的宋军将领无疑是小说中的正面角色,小说中的宋军武将“欧阳从善”就是个例子。欧阳从善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可小说对他战死的情节是这样描绘的:“两人战到二三十个回合,欧阳从善手略一松,被完颜寿拦腰一刀,斩于马下。”

  例如:在连环画《荆襄英烈》里面,抗击蒙古军的宋军女将杨秋英也是正面角色。她武艺高强、天真浪漫。可连环画对她战死的情节是这样描绘的:“杨秋英措手不及,被阿里术斩于马下。

  如果反面人物被斩于马下,我们感到痛快,正面人物被斩于马下,我们感到惋惜,为之掉泪。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组一直沿用到现在,不需要另外翻译。例如,“斩于马下”固然是在《三国演义》原著中出现的。可在现代人编写的各种《三国演义》白话本和连环画中,照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斩于马下”这个词组。不仅仅如此,该还词组用在其它场合,起着比喻和象征性的作用。例如:运动员A在比赛中打败了运动员B, 媒体就称A将B“斩于马下”。当然,A和B并不是像古代武将那样骑在战马上进行单挑。

斩于马下,求详解、出处

斩于马下,求详解、出处

哥从关羽那学来的

我给一个人斩于马下这话是啥意思?

我给一个人斩于马下这话是啥意思?

这句话可以改写为我被一个人斩于马下那么说明理解为这个人骑在马上,被别人挥刀斩了下来,跌在马下,经常形容在战场上被敌人杀害.

袁绍派遣颜良作为先锋,进攻白马,关羽斩颜良于马下.请简述与之相关的故事

演义中是关羽单刀万马军中用刀一合斩了颜良,但刘备曾在颜良临阵前有所嘱托,让他顺便找寻关羽,结果导致“只因玄德临行与,致使英雄束手亡”,但文丑实力强过颜良,对阵关羽3合就胆寒了,所以颜良绝不如关羽. 文丑比颜良强的证据:袁绍:“颜良之仇,非汝不能报也!”文丑如果没有颜良强袁绍不会笨到再让一个上将去送死. 历史上的关羽此节可谓是武将的巅峰体现,单刀杀入数万河北军中,历史上当时的关羽用的是长枪,“刺良于万马军中,斩其首还”当时三国志作者陈寿给的评价是袁绍大军“莫能当者”完整的体现了“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堪称三国第一 陈寿最终对关羽的评价为“万人敌”张飞也是

黄飞虎是骑牛的,怎么是斩杀于马下?

“这妇人取出个红葫芦来,祭出四十九根太阳金针,射住 三将眼目,观看不明,早被张奎连斩三将下马.” 由于是三个将军同时被斩,所以自然不可能单独提出黄飞虎被斩下牛,另外二人被斩下马.同时马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坐骑的统一代名词. 话说黄飞虎作为封神的主要配角之一居然就这么和另外四个不是很有名的将领一起被当成炮灰斩杀了,有些遗憾.个人觉得这种人物要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至少有一个单独阵亡的场景不是?感觉死得太憋屈了.

袁绍派遣颜良做先锋,进攻白马,关羽斩颜良余马下。与之相关的故事

曹操大惊曰:”颜良真勇将也”,勇冠三军;若得云长,似颜良、文丑复生;颜良的武力是最受争议的,通常都会被读者排到6位之后,如民间传统的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颜良正常交锋20合败徐晃,曹营将领栗然.比较许褚曾50合战徐晃不分胜负,颜良武力明显在许褚等曹营诸将之上.而”众将栗然”足以说明曹营诸将对颜良武力之怯。 ……曹操请关羽商量时曾说颜良”勇诛二将,连日诸将败者及极多,勇不可当”.”连日败曹营诸将极多”说明颜良的武力表现不仅仅只是打败徐晃,而是打败极多曹营将领。 ……颜良的武力上限是多少?首先华雄败各路诸侯之时,盟军首领袁绍尚且可以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催军未回,得一人在此,岂放华雄施威哉!汝众诸侯许多将士,只无一人可追华雄?”而虎牢关吕布败各路诸侯之时盟军首领袁绍也没有再提及其上将颜良、文丑,则可以理解为在袁绍看来,颜良武力不在吕布之上;其次许褚不敌颜良(参见曹操与程昱之对话),而许褚亦不敌吕布(战20合后曹操派典韦助战),如此看来,颜良武力可比吕布;最后以颜良20合败徐晃比较巅峰吕布约十余合(或许是不十数合)败战局不利的夏侯惇,颜良武力亦可比吕布。 颜良杀二将败徐晃令曹将栗然之后,曹操心中忧闷之时程昱推荐一人敌颜良,而且称非关羽不可。而曹操最初竟然问是谁可敌颜良,由此看来曹操手下的确没有可敌颜良的武将,否则曹操还能想不起来?”非关公不可”也同样可以理解为除了关羽之外曹营已经没有武将可敌颜良,包括曹营第一勇将许褚。如果许褚可敌颜良,则许褚是没有任何理由不出战的。曹操也不必心中忧闷。而后程昱说关公”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由此看来程昱曹操也只是认为关羽可敌颜良,而没有把握谁胜谁负。 综上所述, 颜良足可与关、马等并列为演义中仅次吕布的超一流武将。 [编辑本段]颜良之死 关羽当时倒提青龙刀,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来到颜良阵前,河北军根本没有与其交战,而是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种情况下关羽飞奔前来。而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而且某些版本的嘉靖版三国中还用括号补充一段(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关羽归神时,作者借普净禅师顿悟关羽之言也明了颜良之死“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颜良被刺时,书中特地加上一句诗”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已经明言是因为刘备临行语,才导致颜良束手亡。 [编辑本段]颜良墓 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三国演义中,谁在白马坡将袁绍大将颜良斩于马下?

关羽,必须的

三国演义里面经常有:谁把谁一枪刺于马下.那那个被刺于马下的人是被刺死了吗?

夏侯恩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死前说了一句“来者何人,报上名来”就这样挂了,

吕布几个回合可以斩赵云于马下

历史而言,我认为赵云胜过吕布,甚至很可能斩吕布于马下. 因为真实历史上,阵前单挑是很少存在的,那些是演义为了更精彩而编的. 赵云长期做为刘备的保镖存在. 保镖是什么概念?打仗统兵谋略人品什么的先不讨论,武功一定是很出色的. 而对于统兵将领来说,统军能力,打仗能力才是第一位的,武功反而是次要的. 因此看来,三国时期,保镖的武功应该普遍高于将领. 比如赵云.还有典韦,胡车儿等. 以演义来说,也是赵云胜. 演义中,作者很明显喜欢赵云,但对吕布的武功也持肯定态度. 这二人武功不好判断谁更高些,恐怕作者自己也犯了难. 于是不安排他俩对打. 所以演义从头到尾也没见赵吕二人交手. 但可以从侧面看出些端倪. 比如吕布被曹刘联军合围,想找袁术求援.袁术要求吕布送女儿来成亲. 为了杀出重围,吕布把女儿绑在身后,骑上马独闯联军重围.结果如何呢?没冲出去,被杀回来了. 再看赵云,长板坡一战,七进七出,怀中抱着少主,视曹操八十万大军如无物,最后保护少主安然回到刘备身边. 这一对比很明显了吧.更何况吕布骑的是赤兔,赵云的马可比不了. 所以还是赵云胜.

为什么两将交战有的将对方斩于马下有的却要活捉呢?

这要取决于将领的重要程度,如果该将领不是很出名,那么就很可能被斩于马下,如果该将领战功累累、名声在外,能活捉就活捉,如果能让其投降收为己用最好了,官渡之战的颜良文丑和张颌就是很好的例子,颜良文丑在武力上绝对不输给关张,特别是文丑,在张辽、徐晃、乐进等人的群殴下仍然能不落下风,最后还是被关羽偷袭了,可见没有名声的将领,即使再猛还是被砍,而张颌有带兵之能,后来投降了仍然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