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之馆怎么开,借景之馆怎么通关

借景之馆怎么开,借景之馆怎么通关缩略图

《原神》借景之馆怎么开?

《原神》借景之馆怎么开?

《原神》借景之馆的位置就在踏鞴砂的右边,推荐大家先开传送点,再开秘境;然后传送到右边的小岛上;先使用大炮,对准对面的裂隙开启,击碎;再使用大炮对准右侧…

《观书有感》的全面注释。

《观书有感》的全面注释。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的输送活水.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什么意思啊?还有句中的为,是为还是唯?求详解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什么意思啊?还有句中的为,是为还是唯?求详解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③?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④。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这样。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来,从而成了活水!   作品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描写按内容分有几种?按角度分呢?

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7

•••在中国民族建筑中,苏州园林的特色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萧萧梧叶送寒声是出自哪首古诗

古诗《夜书所见》中的

无锡这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你好

太湖

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鼋头渚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鼋

翘首而得名。鼋渚风光,山清水秀,胜景天然,为太湖风景精粹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著

名诗人郭沫若诗赞:“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鼋头渚

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8年,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

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风景区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

度假休养胜地。

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原称三山岛,俗称乌龟山,是鼋头渚景区内一组湖中小岛,总面积12公顷。该岛如神龟

静伏水面,绰约多姿,恍如“蓬莱仙岛”。岛上玉宇琼楼,石窟灵洞,林木苍翠,猕猴戏耍,中国传统

文化内涵丰富多采,处处美化美奂,不啻一清旷疏朗,超凡脱俗的仙境胜地。逍遥游仙岛,定会给您留

下“疑在画中,犹在镜里”的难忘记忆。

蠡园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五里湖。后人据此轶

事,就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园内占地面123亩,园内有假山耸翠、南堤春晓、长廊揽胜、层波叠

影四个景区。

梅园

梅园为著名民族工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以“为天下布芳香”的宗旨而建。此园遥临太湖烟波,

背倚龙山翠屏,倚山建园,以梅饰山,近山远水,虚实相映,构成一幅天然图画。早春季节,梅花盛

开,这里一片“香雪海”,香气馥郁,沁人心肺。

鼋头渚

鼋渚风光,山清水秀,天然浑成,为太湖风景的精粹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

人郭沫若所作“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 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景区内现已

建成充山隐秀、鹿顶迎晖、湖山真意、江南兰苑、鼋渚春涛、万浪卷雪、十里芳径、太湖仙岛及广福净

土等精华景点。

锡惠公园

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二山,映山湖将两山相联结,这里惠山逶迤,此外园林中锡山明媚,树木茂

密,风景幽美。 园中有历史悠久的天下第二泉、惠山寺、春申涧、龙光塔、云起楼、寄畅园等。

龙头渚

龙头渚位于无锡马山西南端,是太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从龙舌、龙头、龙耳、龙颈到龙背,

全长2500米。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烟波荡,山清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山上四

时佳果不断,水中常年湖鲜不绝。人游其上,四周水抱山环,松柏叠翠,气势壮阔;处处曲径幽深,柳

暗花明,风景优美。明朝隐士钱西青曾筑茅舍隐居于此,躬身自耕,故又名西青咀。

吟苑

吟苑系锡惠公园的“园外园”,东临大运河,占地2.66公顷,建成于1985年10月,是观赏起源于中

国的盆景艺术及花卉的专类园,又是常年开放的有特色的夜公园。盆景区名“壶中天”,包括序馆、盆

景院、历历亭等。主展室名逸馆、荟峰馆,分别展出树桩盆景、水石盆景。共卉区按山水园格局布置,

以人工湖为构图中心,北岸以曲廊串联门洞,南部为花木茂盛的假山,并通过假山的过渡,将锡山、惠

山“借景”入园。登上公园“好人入座楼”,惠山九峰及锡山塔影尽收眼底,有九龙嬉珠气象。吟到夕

阳山外山,世间总被余情绕。

黄埠墩

古运河沿河风光带游览从被无锡人誉为“天关”的黄埠墩开始,今处于运河中流,是一四面环水面

积仅220平方米的弹丸小岛,因历史上有“二相二帝一青天”到此歇脚而闻名遐迩。墩上有康熙、海

瑞、文天祥题词匾额、碑刻。

南禅寺

古运河游览最热闹的岸边之景为南禅寺。南禅寺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

一。北宁雍熙年间,寺内建塔,后由徽宗赵佶在崇宁三年赐名“妙光塔”。倚寺而建的“南禅寺”市

场,已形成长达300米的“风味饮食一条街”,又开办了花鸟鱼虫、邮票钱币、古玩玉器和书画收藏品

等市场,有摊位近500个,经营品种上万。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是特有市井风味的“好吃好白

相”的理想去处。

东林书院

为500年前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杨时创立,作长期讲学之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东

林党事件的策源地。书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

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名桥

清名桥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桥梁为同治八年(1869)重

建,系单孔石孔桥,长43.3米,中宽5.5米,桥高7.4米,桥孔跨度13.1米。全桥用花岗岩构筑,桥栏及

望柱不尚雕饰,而以桥形的宏大稳固、浑厚端方取胜,当得起古朴二字。

吼山公园

吼山公园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公助民办乡村公园,位于锡东第一山吼山,为锡山市城

区总体规划工程之一,总面积120公顷,总投资400余万元。

泰伯祠庙

泰伯殿,连同玉皇殿、关帝殿是一组古典建筑群体。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大夏堂、古吴社庙

(让王小殿),西院有德洽堂、采芝堂、大树堂、宝珠精舍、隔凡楼等建筑。

江南第一古墓——泰伯墓

江南第一古墓——泰伯墓位于锡山市鸿声镇的鸿山南麓,距梅村泰伯庙3公里。属江苏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86年被****列为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

吴文化公园

吴文化公园(无锡民俗村)坐落在锡山市堰桥镇西高山,是全国第一家由农民捐资兴建,以吴地文

化为内涵,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园林。 现已经开放了稻丰迂、水鲜村、桑蚕巷、

桃花村旧点、堰里农舍、吴地船桥史馆等6个馆区。

唐城

唐城,是****电视台无锡太湖影视城中的一组仿唐建筑群,占地十五公顷,总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

米。城内沉香阁、唐宫、骊山画阁、唐 街、御花园、仙人承露、杜甫诗堂、杨贵妃出游图等近百个景

点金壁辉 煌,色彩瑰丽;一条长110米的“唐街”店铺林立,旗幌招展;整座城池再现了盛唐时期的皇

城风貌和风俗民情。 内有“唐宫”、“唐街”、“御花园”、“沉香亭”、“华清池”等五大景区近

百个景点。

三国城

“三国城”,****电视台为拍摄“三国演义”命名兴建,1994 年8月20日作为无锡太湖影视城影视

旅游新景点正式对外开放。“ 三国城”位于无锡市西南郊,西靠青龙山,北临太湖,与著名旅游胜地

鼋头渚、三山隔湖相望,占地三十五公顷,是一座以影视制作为主、兼顾旅游功能的双栖城。 三国城

内建造了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

“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

水浒城

“水浒城”是****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

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来坞”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灵山大佛

灵山胜境位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马迹山秦履峰东南侧的小灵山地区。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自

天竺取经 归来,见此山形酷似西天灵鹫峰,故呼之曰小灵山。灵山胜境是以灵山大佛景区为中心建成

的佛、寺、城、塔、墅五位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苏州沧浪亭周边有哪些地方玩

沧浪亭

宋、庆历四年文人苏舜钦所创,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抚宋荦移此山岭。亭立山岭,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左右石径斜廊皆出于丛竹、蕉、荫之间,山旁曲廊随波,可凭可憩。遁级至亭心,可凭陵全园景色,旧时可眺南园田野村光,周望极目可数里,园外涟漪一碧与山亭相映,亭柱石刻联珠独点其妙,相传亭中石棋枰为子美遗物。

看山楼

看山楼,位于明道堂南侧山石之上,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创建,取卢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之意,故名。楼筑于洞曲之上,共三层居园之西南隅,近俯南园,平畴村舍,远眺楞伽、七子和灵岩、天平诸山,隐现槛前。而今已被周围的高楼所围,视野近乎咫尺,旧景已不复见。

面水轩

面水轩,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袭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翠玲珑

翠玲珑,又叫做“竹亭”,有三间房,另外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就有其名,取苏子美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为名。此处前后,万竿摇空,修竹如林,粉墙竹影,滴翠匀碧,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静观、觞咏、作画之地。

观鱼处

观鱼处,又名“静吟”,庄子语“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故取名“观鱼处”,此处旧为“自胜轩”,康熙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记曰“循北麓稍折而东,小轩曰‘自胜’,迤西十余步为屋三楹曰‘观鱼处’”可见今之观鱼处为旧之“自胜轩”,而今之面水轩实为旧观鱼处,其皆为同治重修时所改,将轩改筑亭,是因康熙时移亭于山之岭,故在北碕处筑亭以为弥补。

仰止亭

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新亭建在遗址上,原亭为六棱六柱、六角形屋盖式凉亭,石木结构,高6米,周长20米,顶盖小青瓦、柱为红色、顶内盖板与花额窗为绿色,亭西一米靠山处立有“讲经台”石碑一块。

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此祠道光七年陶澍所创,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恩锡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一百四十人,皆旧记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则徐至吴学士信中十二人,则旧记无之当为丁亥以后所增。

明道堂

明道堂,位于园内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为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所创,龚苏舜钦《沧浪亭》中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旧为会文讲学之所,此堂开敞四舍,宏伟庄严,是为园中主厅。其北峰峦若屏,乔木郁然苍翠。该堂的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门厅三层,礼拜厅二层,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该堂的建筑物至今犹存,现在作为福州天安堂的附属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清香馆

清香馆,又名“木犀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所题。袭唐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故名。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

瑶华境界

瑶华境界,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时就有其名。明卢熊府志“梅之亭”曰“瑶华境界”。瑶华,本为传说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长寿,为仙界之人所食。此为借称,景色已经改变。此屋北对明道堂,南有丛竹掩映,原为园主会客之所。题额美丽脱俗,催发人们的浪漫情思,虽与景点不甚相合,但于质朴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别有情味。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是著名的风景游览点。它原来是一段自然 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步发展而成。

美在蜿蜒曲折,古朴多姿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 林建筑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换,引人入胜。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 吹台、月观、五亭桥、凫庄、白塔等名胜。

长堤在湖西岸,从公园大门到小金山,长数百米。堤边一株杨柳一 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 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这里过去是军阀 徐宝山的祠堂,现在是游人休息的处所。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 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园内正厅叫 “听鹂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正面有红木护墙板壁,屏风式样, 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画五块,外复玻璃,工艺精美。

小金山是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干绅 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 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

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 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 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 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 钦佩。

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 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 为动人。

五亭桥-扬州风景线的标志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 故名五亭桥。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 志。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 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 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 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 来。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 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凫庄在五亭桥东,是一深入湖中小岛,岛上有一临水建筑,远远看 去,如浮在水上的鸭子。白塔在五亭桥南,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公园白 塔相似。

五亭桥在瘦西湖上面。

语文知识,帮帮我

文章里

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 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3、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古诗里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