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学情分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基本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这里我查阅了部分资料,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想谈谈如何分析学生学情。 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因此,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确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分析学生的情况,既要分析出学生的一些共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要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 1.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大致相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 (2)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很好地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想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师要下苦功夫仔细研究自己所要实施教学的学生集体的特征。 (1)分析本班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分析学生笼统的年龄特点之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剖析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优势,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地教学。 (2)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教学的难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将主要的教学精力集中在学生不好理解同时又是教学重点的内容上,做到让学生最好、最快地获得新知。 (3)分析学生真正的知识储备。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不同,他们真正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如果误认为他们之前的学习可以为下面知识点的学习服务的话,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知识迁移,甚至会影响下一知识点的学习。 (4)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教学内容是和生活内容相关的,这时候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应清楚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是有助于教学的,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乡镇学校的学生对于生活周边的一些自然环境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例举田园、山坡等一些利于学生理解的例子。 (5)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变化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要有效地进行生物学教学设计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时一定要克服笼统化、表面化这些现象,真正认真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做好学情分析
面对教育改革,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班级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学情,特别是教的班级较多的时候,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对教学做相应的变动。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随笔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及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等。
1.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
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准确地珍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了解之上的教学,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产生“增量”。
学习的起始能力分为学习的必备起点与现实起点。学习的必备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课标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学生学习的必备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适切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没有挑点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教学效果降低。
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分析;二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完成能力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已完全掌握或部分学生掌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态度如何,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等。
2.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与背景知识发生关系,以背景知识为载体来理解新知识,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应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分析。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真正具有针对性。
3.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
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力热光声等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婴儿一出生就开始观察生活中的力热光声等自然现象,这就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这样那样不同的认识与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不同的误区,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教教案,教教材,而应该是教学生。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学情分析状况不容乐观。一、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的窘状在一次教学调研中,我们查阅了三所学校四十多位语文教师的备课笔记,并听了多位教师的课。结果发现,有半数教师不注重研究学生,教案中只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步骤的安排,根本没有学情分析。在他们的课堂上,因为没有对学情的充分认识,也很少见到高质量的学生活动。事实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据上海师大陈隆升博士统计,在1999~2008年语文教育类的五大杂志(《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共有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案、说课备课样本605个,其中提到学情或说到学生情况的只有115个。权威杂志上的优秀样本尚且如此,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缺失状况的严重也就不言而喻了。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为什么要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对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已有知识水平等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我们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我们就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分析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等,已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学情的分析对后面教法、学法的分析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如化学,在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的能力远远不够,而且很多化学实验危险性很大,更多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能力的提高,也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在教法上更多的是演示实验法。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做实验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做实验,教师可以作指导,这时就可以用探究实验法作为教法。
学情的分析,有利于知道学法的分析。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法上,主要是动手实践,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时间探索能力;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过程也有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的学习。因此,学情的分析在说课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说课过程中必须分析好学情,为整个的说课添光增彩!
怎样保证学情分析的科学有效性
1、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 2、关注学情分析的过程性 3、强调学情分析的多样性 (1)立足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2)是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3)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英语课堂教学法之四:怎样进行学情分析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怎么做好小学一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小学老师的经验之谈
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怎么做好学情分析,我在此发表一下我的经验之谈,不一定对,可作为参考。一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情况: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语文所学基本知识已达到学习目标。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很浓厚,比较喜欢课堂设计的小活动。但是在提问的时候,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孩子们有畏缩心理。孩子们大都学习认真,发言积极,仅有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反应稍微慢点。于是,我针对孩子们的独有的特点,以及语文的重点,着力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口语等方面的培养,以及孩子做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学情分析,以便今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1、识字方面。经过每日的课堂检验,发现学生识字效率低,对生字掌握不牢。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忽略了孩子在学认字兴趣的激发,并且没有及时的带领学生回顾温习。
2、阅读方面。忽略了孩子们在阅读课文时的理解能力。
3、写字方面。只在强调孩子的书写,但是并未为孩子上过写字的辅导课。以至于书写水平偏低。
4、对于基础不一的孩子,并没有针对性辅导,造成孩子学习掌握情况两级分化。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薄弱环节。
课堂教学细化
1.对于孩子们识字效率低,掌握不牢。可改善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拒绝死记硬背,引导学生想象性学习,识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阅读方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知识的办法。
3.写字方面,开展写字辅导课,并举行写字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并鼓励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等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半年多时间的实践,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改善,学生养成了自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积累了协作素材。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教学,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写教学设计时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是出于以下几点思考:(一)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注重学情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于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兴趣,根据个体差异,给每个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学情,为学而教,因材施教,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的起点,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概莫能外。(二)进行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活动来引导、促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密切关注和分析学情,是教师落实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三)进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即备课)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其中,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总之,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四)进行学情分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的实质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理解、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以实现的结合点。然而,师生互动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互动交往,这种互动在客观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师生双方社会阅历、知识背景、活动目的、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跨越年龄和文化上的代沟,课前设计好互动的路线,课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为学生搭设问题与对话的桥梁。为了达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必须在这种“一对多”的互动中,充分理解学生在生活背景、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才能在通常“一人对五十人”的课堂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