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之境,无梦之境免费完整版

无梦之境,无梦之境免费完整版缩略图

相信生命 要诗。谢谢哈

相信生命 要诗。谢谢哈

相信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相信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相信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相信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相信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相信生命。

做梦好不好?是否有善恶之分?

做梦好不好?是否有善恶之分?

夜睡之际起恶的妄念,就成恶梦,若起善的念头,就成善梦,梦即是妄心之病,无妄心即无梦,无梦即无病.

因果轮回 存在么?

因果轮回 存在么?

阿弥陀佛……心境 因果 一如不二之理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

《昆仑》《沧海》

1.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2.人的命相虽然天定,但运势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3.情之一物,多误世人。

4.人间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事实,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市随即当前。

5.有不谐者吾击之。

6.妖红已谢,天下太平。

7.惜乎后世之人,不复知我也。

8.劫因欲生,苦因乐苦,霜飞眉上,剑由心出;世间疮痍,众生多苦,茕茕菩提,寂寂真如偈。

9.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此人之才,可比白起、韩信、李卫公,若其得志,必为常胜不败之将。

10.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11.学武之人,第一流者,胜在胸襟气度;第二流者,胜在内功真气;最末流者,才比拳脚招式。

12.光阴暗换,月渐西沉,冰魄般的银光淡去,冰蓝的辉芒遍洒塔中,浸染着二人的须发眉眼、肌肤衣袂,仿佛置身梦幻,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四下静悄悄的,似能听到两颗心跳动的声音,一颗强劲有力,一颗柔弱细微。一切痛苦空虚、喜乐满足似从身子里抽离,再也无法感知,两人的身心笼罩在一股从未有过的宁静中,神志渐渐模糊,在黎明来临之前,倏忽遁入无思无梦的空寂之境。

13.天道无亲,天道无私,天道无情

14.憨厚少年,胸无块垒,岂惧天高。恰奇缘巧遇,美人对剑;情根深种,永世难消。劫难千重,飘洋万里,弱水三千只一瓢。凭谁说,我可为宁死,生独为姚。

江湖几度飘摇,济孺子苍生气不骄。大金刚神力,尚无本相;周流望气,擦手轻抛。天无尽藏,补天劫手,悟透玄机一并超。海之道,必开来继往,远胜梁萧。

15.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 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

16.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飞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塞

17.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悟了道的人和没有悟道的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没有开悟,怎么知道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修行到一定地步: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是否悟道呢?

  这个真修行,如果没有明师印证的话,

  就用楞伽经、楞严经印证吧:

  菩萨初乾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具体古文看不懂,可以看南怀瑾先生的《楞严经大义今释》等

  ===============

  读通了经典,就知道没有必要争个悟与不悟,精进修行

  菩提心不退就是了/

  悟无止境,直到成佛,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品无明/

  但我们平常所说的开悟,大概指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言/….至少是见到法身…

  如果还要问

  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会么?

  未悟是贪嗔,已悟是佛慧,不执功勋,亦重功勋….

  ============

  附录1:

  《禅海蠡测》---南怀瑾

  ……………

  参禅指月

  参禅法门,不同禅定,亦不离禅定,其中关系(见禅宗与禅定,参话头各节),已略言之矣。今复画蛇添足,且作落草之谈。夫参禅者,首当发心。且须知直趋无上菩提,应非小福德因缘可办,由人天二乘而至大乘,五乘道所摄六度万行,修积福德资粮诸善法,均须切实奉行。达摩初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发心真切,福德圆具,自然时节因缘易熟,择法智慧分明,故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既具办此心胸见识已,须觅真善知识,依止明眼过来人,急觅拄杖,直趋大道,不生退悔心,今生不了,期之来生,坚志三生,无有不成者。古德有谓:“抱定一句话头,坚挺不移,若不即得开悟,临命终时,不堕恶道,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须知古德中之真善知识,深明因果,绝非自欺欺人者,其所立言,宁不可信!话头者,即为入道之拄杖,善知识者,犹如识途老马,手握拄杖,乘彼良驹,见鞭影而绝尘,闻号角而脱锁,自他互重,子啄母啐,一旦豁然,方知本未曾迷,云何有悟耶!

  若以起疑情、提话头、作工夫,而并论参禅,其中过程,可作影响之谈。须知此所言者,实为影响,非实法也,“与人有法还同妄,执我无心总是痴!”如执以为鉴,印己勘人,皆变醍醐成毒药,丧身失命,过在当人。倘轻以为非,则龙见叶公,顿时远避。是法非法,交代清楚,不任其咎矣。

  青原惟信禅师。上堂法语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故曰:“参要真参,悟要实悟。”若大死一番,忽然大活,初见悟境现前,心目定动,觅此身心,了不可得,古德所谓:“如在灯影中行”,乃实事境象。到得此时,夜睡无梦,而可证得醒梦一如之境。三祖所谓:“心如不异,万法一如。眼如不寐,诸梦自除。”方乃亲见实信,纯为实语,非表诠法相。故陆大夫向南泉禅师曰:“肇法师也甚奇特,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此所指梦相似,以及经教所示如幻如梦之喻,皆与事合。及乎至此,亦视力有深浅,须加保任。云岩示道吾以笠,嘱盖覆,庶免渗漏,正为此也。而盖覆保任之功,如百丈示长庆,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令不犯人苗稼。”否则,仍复退失。世之禅人,亦多经此境,究乃“如虫御木,偶尔成文。”俗谓瞎猫撞着死老鼠,自无把握。若明得见得,如牧牛保任之功,自然复能深入。但初得此象,易发禅病。韶山示刘经臣居士曰:“尔后或有非常境界,无限欢喜,宜急收拾,即成佛器。收拾不得,或致失心。”黄龙新示灵源清曰:“新得法空者,多喜悦,或致乱,令就侍者房熟寐。”若到得此已,能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然后向世出世间,两边行履,“一切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相违背。”说得的即是行得的,悟行合一,不落边际,大义当为之事,虽镬汤炭火在前,应无分别而行。久久锻炼,于念而无念之间,自在运用矣。然犹未也,于此无实相境象,仍要舍离,著此即落法身边事,涅盘果海,犹隔重关。仍须死活几番,打得心物一如,方得心能转物。苟以前境纯熟,得如圆满月时,恰为初悟。曹山所谓:“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于此语中,须细检点。故南泉玩月时,有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何以谓至此须打得心物一如,方可转此重关?归宗曰:“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南泉曰:“这个物,不是闻不闻。”又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须假物,方始得见。”又云:“不从生因之所生。”文殊云:“惟从了因之所了。”夹山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凡此等等,难以枚举,皆有事相,非徒为理边事也。既到此已,又须抛向那边,如灵云法语,可通斯旨。长生问:混沌未分时,含生何来?师曰:如露柱怀胎。曰:分后如何?师曰:如片云点太清。曰:未审太清还受点也无?师不答。曰:恁么含生不来也?师亦不答。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师曰:犹是真常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师曰:似镜长明。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打破镜来与汝相见。然则打破镜来,已是到家否?曰:未也。到家事毕竟如何耶?曰:岂不闻乎:“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虽然如此,姑且指个去路,曰:最初的即是最末的,最浅的就是最高深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上简述,皆是事理并至,实相无相,影响之谈。是法非法,由人自拣。倘是上根利器,早已不受他人惑乱之言。但切勿轻率口说禅道,事相毫无证得,知解自重,狂言吞人。曰:古德云: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我已身心皆忘,不识不知,顿然入寂,大死大活过几回,犹未在也,何得言之极简?曰:古德此说大悟小悟,非证事相之言,谓悟理入之门耳。此语固可激励后学,而误人亦匪浅矣。若言顿寂与大死大活无数回,统属工用边事,如曹洞师弟所称功勋位上事,不尽关于吾宗门之实悟事也。惟悟后行履,“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不执功勋,亦重功勋耳。利智之士,直探根源,但如贼入空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于理于事哉!虽然,也须出一身白汗始得,非如画眉点额事,轻浅可及也。所言出一身汗,终亦不可执相,不出汗而悟者,亦大有人在。但示非甘苦到头,终不踏实耳。如:

  龙湖普闻禅师,唐僖宗太子。眉目风骨,清朗如画,生而不茹荤,僖宗百计移之,终不得。及僖宗幸蜀,遂断发逸游,人不知者。造石霜,一夕,入室恳曰: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霜曰:莫谤祖师。师曰:天下宗旨盛传,岂妄为之耶?霜曰:是实事耶。师曰:师意如何?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闻俯而惟曰:大奇!汗下。遂拜辞。后住龙湖,神异行迹颇多。

  灵云铁牛持定禅师,太和磻溪王氏子。故宋尚书贽九世孙也。自幼清苦刚介,有尘外志,年三十,谒西峰肯庵剪发,得闻别传之旨。寻依雪岩钦,居槽厂,服杜多(头陀)行。一日,钦示众曰:兄弟家!做工夫,若也七昼夜一念无间,无个入处,斫取老僧头做舀屎杓。师默领,励精奋发,因患痢,药石浆饮皆禁绝,单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至夜半,忽觉山河大地,遍界如雪,堂堂一身,乾坤包不得。有顷,闻击木声,豁然开悟,遍体汗流,其疾亦愈。且诣方丈举似钦,反复诘之,遂命为僧。

  五祖演参白云端。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语请问。云叱之,师领悟。献投机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丁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云特印可。……云语师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师于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白云,云为手舞足蹈。师亦一笑而已。师后曰: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截清风。

  若斯之类,方为亲切,而又何其便捷,倘执“大死大活”、“枯木生花”、“冷灰爆豆”、“①的一声”、“普化一声注:①外口内力雷”等。形容譬喻字句,认为实法,必有事相,则于宗门无上心法,永未梦见在,不值识者一笑。如认此皆是譬喻语,非关事相,亦如痴人说梦,不知梦是痴人也。

  然则,参禅悟后人,复修定否?曰:修与不修,乃两头语。“不擒不纵坦然住,无来无去任纵横。”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穿着一条线,如飞鸟行空,寒潭捞月,终无事相之可得。若犹未稳,一切法门,皆同实相,自可任意摩挲,不妨从头做起。临济示寂时有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曰:还须坐禅否?曰:是何言哉!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处处会得方可,未可独谓坐禅方是,亦不可谓坐禅不是,如是悟道人,自解作活计,“长伸两足眠一寤,醒来天地还依旧。”又有何处不是耶?黄龙心称虎丘隆为瞌睡虎,岂偶然哉!又如:临济悟后,在僧堂里睡,黄檗入堂,见,以拄杖打板头一下。师举首见是檗,却又睡。檗又打板头一下。却往上间,见首座坐禅。乃曰:下间后生却坐禅,汝在这里妄想作么?铁牛定悟后,值雪岩钦巡堂次。师以楮被裹身而卧。钦召至方丈,厉声曰: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过,道不得即趁下山。师随口答曰:铁牛无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钦曰:好个铁牛也。因以为号。但石霜会中,二十年间,学众多有“常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亦非独谓睡方是道也。玄沙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滓其语。”复有偈曰:“万里神光顶后相,没顶之时何处望?事已成,意亦休!此个来踪触处周,智者撩着便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此之所举,须切实参究,不可草草,落在断常二见。至若禅门之禅定,《六祖坛经》、诸祖语录,言之甚众,文繁不引,且录南泉语,以殿其后。

  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禅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或示现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入涅盘。使无量入毛孔,演一句经,无量劫其义不尽。教化无量千亿众生,得无生忍,尚唤作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与道全乖。大难!大难!珍重。

  《金刚经》云:“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则上来所述种种,皆作梦语观可也。若有作实法会取,即化醍醐成毒药,言者无心,听者受过矣。

  …………..

  附录2:

  明.憨山德清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糸-八]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糸-八]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附录3: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第五

  ……….

  雪窦道:如此清风堪付阿谁?上载者,与尔说心说性,说玄说妙,种种方便。若是下载,更无许多义理玄妙。有的担一担禅,到赵州处,一点也使不着,一时与他打迭,教洒洒落落无一星事,谓之悟了还同未悟时。如今人尽作无事会,有底道:无迷无悟,不要更求,只如佛未出世进,达摩未来此土时,不可不恁么也,用佛出世作什么?祖师更西来作什么?总如此有什么干涉,也须是大彻大悟了,依旧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万示悉皆成现,方始作个无事底人。不见龙牙道: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只如赵州这个七斤布衫话子,看他古人恁么道:如金如玉,山僧恁么说,诸人恁么听,总是上载,且道作么生是下载?三答卷椽下看取。

  …………

佛教讲的意根是什么啊

【意根】   (梵mana-indriya,藏yid-kyi dban%-po)   (一)六根之一︰指知觉器官所有的知觉能力,亦即掌管知觉作用的心。在十八界中名为意界或意根界。依《俱舍论》卷一所述,此意根虽非离六识而另有其体,但十八界中所以另立意界,是因前五识是以眼等五根为各自之所依,第六意识别无所依,为成此依故说意界。但俱舍等小乘家不许六识俱转,因此,六识中的任何一识起时,是以无间灭的六识身之一为等无间依。所以,前五识是以无间灭的意及五根为所依,第六识唯以意根为所依。在唯识大乘方面,因允许八识俱转,所以,八识各以自类为开导依,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近所依,因此,特名之为‘意’。   (二)二十二根之一︰指六识界与意界的七心界。如《俱舍论》卷二云(大正29·13a)︰‘意根通是七心界摄’。   日前有位友人拿了一本从信法师的著作《阿含经的疑难》(圆明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93页),有论及意根,其解释如下:「色身是心识所依之根,色身就是心识之根,简称为意根」、「意根的内容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一一是意根之部分……,若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称眼耳鼻舌身意。若一定要指出意根的话,色身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意根,色身若坏即是意根败坏,命也尽。」 略辨:如是说全部色身即是意根了,而意根即属色法了,言下之意谓无色身即无意根了,因如是所说色身若坏即是意根败坏,命也尽。但事实上非如是所言,如三界中之无色界天人,是属无色蕴无色身之天人,也称为有情,其也有意根,命未尽了,只是无色身尔,常劫处于定中,属无色身之天人。因此意根非是色法,属心法,但为与意识有所区别,乃取其音译为末那,即是大乘法之第七识意根末那。   阿含经常云:「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缘法尘而生意识了别,意根是意识的俱有依,若无意根缘法尘,便无意识了,因此在五无心位中(昏迷闷绝、睡眠无梦、无想定、灭尽定及生无想天),是无意识而有意根的。   意根的特性 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有覆无记,是遍一切时、遍缘一切现法,且只缘现境,不缘过去、未来之法尘境;因遍缘一切现法的缘故,所以了别慧差,只与十八个心所法相应,因此,缘法尘需了别时,即转生意识加以深细了别。而意识是意根的工具,其特性是审而非恒,审察犀利,与五十一心所法相应,缘现境、过去境、未来境之法尘,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皆是意识之作用,但不遍一切时,于五无心位中即断,不能同时遍一切法,只能专注一二法,而加以深细了别。如上课时只专注于眼所对之色尘,与耳所对之声尘上;闭着眼睛走路时只专注于耳所对之声尘,与身所对之触尘上用心了别,不能同时遍五尘,何况同时遍一切法。又如不小心手被割伤时一定会痛,但如果意识专注于其它事情上用心,则意识便忘了手痛的觉受,但手痛还是在的,只是意识不在其痛上用心而便忘了手痛;如意识专注在此手痛上的觉受,则会觉得手会越来越痛。由此可知意识不会像意根一样同一时间而遍缘一切现法,以上略说意根与意识之差别。   《杂阿含经》三二二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眼是内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眼是内入处?」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眼,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如是说前五根(指净色根、胜义根,非言扶尘根)是内入处,不可见,有对。如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意根非是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如是言「意根如心意识一样非是色法」,以此证明意根乃心法,为何无对呢?因意根普遍执着一切法,无如前五根而有所对应之尘相,而此心体的存在,亦非凡夫所能自己加以检查核对,故名无对。   于平时又如何体验观察、证知意根末那的心行呢?如人深睡无梦时,以羽毛轻触其脸,其人即会以手抓搔痒,及深睡时因睡姿过久发麻,而翻身变换睡姿,此现象乃因睡眠时意根仍遍缘一切现法,透过前五根所对五尘而生的法尘而起作用,令意识现起少分而运作之;亦如醒时「明知不可为而被习性控制所产生的作主心行」─身、口、意微细刹那作主之心;即如明知此事不可做而决定做之作主心、此事不可说而仍说之不可控制性,即是意根之遍计执性。亦如喜欢攀缘六尘境上之境界受,如眼见喜好之色尘境便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喜好音乐者口中便时常哼唱着弦律而不自知;亦如老人独坐时似无意识的抖脚,或如年轻人以手旋笔之动作而不自知,都是因习惯之养成后,意根又喜欢攀缘六尘境上之境界受的结果,以兹体验而证明意根末那之心行。   由上可知意根绝非如从信法师所言:「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称眼耳鼻舌身意。若一定要指出意根的话,色身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意根,色身若坏即是意根败坏,命也尽。」色身若坏时,意根末那是不随之败坏的,乃随业力牵引,随所生所系,于三界六道中往生,过去世中之意根染污习气也带至未来世中,直修至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灭受想定)时,意根末那会少分的消失,意根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心所,灭了受想两心所,而入灭尽定,意根还有少分继续存在。入了无余涅盘时,十八界俱灭,意根末那则是永灭无余。   以上略辨从信法师对意根之误解。

扩展阅读:

1

《法蕴足论》卷十;《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四、卷一四五;《俱舍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三;《成唯识论》卷十。

开放分类:

u开头的单词,意思的酒醉

这个单词为 unalive 音标:英 [ʌnə’laɪv] adj. 不清醒的 例句:The earth circled away, and knowing that hedid so, he turned his lost face to the emptysky and became dreamless, unalive, perfect. 大地不停地环绕,他知道他把迷失的脸转向空洞的天空进入了无梦般的安详、沉寂、完美之境.

石林印象 阅读答案

然而,尽管你目不暇接,尽管你惊喜万状,你突然就会发现,这,纹丝不动的,仿佛在远古的某个瞬间被冻结了,永远地冻结了。四周围,除了僵固沉寂,还是僵固沉寂。只有阳光,沿着石头斑驳的竖纹笔直地流注;只有风,在石头的密林间曲折地穿行。这情景令人震撼。

如果你热衷雄辨,从此你懂得了缄默;如果你崇尚行动,从此你学会了思索。

走进石林,你就走进了巨大的静穆之境,就面对了一种永恒。但是据说有人曾经敲开过一柱石峰灰黑色的表层,见到里面的石质一片雪白,上面虫、鱼、小草的化石清晰可辨。在附近,有人还寻到过蛤蜊、珊瑚、贝壳、螺蛳等化石,这说明,这里原先是海!这里原本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啊!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如果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自然地理的变迁都能引发人们的喟叹,那么后一种里能包含着更多的忧伤和无奈。

人生短暂,作为个体的生命是多么渺小。“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也许就是石林对世人的无声而强有力的叮嘱了。

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份大自然的最珍贵的启示

大脑是佛教中的胜义根吗

五色根都同时具有浮尘根和胜义根。简言之:浮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胜义根则是大脑分管以上五种器官的区域。浮尘根是因构造而具备能见闻觉知的物质基础;胜义根才是令浮尘根起作用的部位。五色根各具不同功能,不能互通,若是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即能五根互通。

六根之中,较难理解的是无色根:意根。因为是“无色根”,所以无有四大和合的物质性的器官。意根甚深细微,即便是初悟菩萨也不能了知其微妙运作。作为凡夫,将意根作如下理解即可:

其一:意根不是大脑,很多人将意根理解为大脑,其实是混淆了第六根意根与五色根的胜义根。大脑是四大和合的有色根,不是无色根。

其二:意根不仅是六根之中的第六根,同时也是“八识心王”中的第七识:末那识。

其三:意根有“恒、审、思量;处处做主”的体性。

“恒”是指意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恒常不灭”的体性。我们知道,欲界众生八识具足;色界众生,就没有了鼻根、舌根。只剩下眼、耳、身、意四根及六个识;无色界众生,就仅仅剩下意根一根及末那识、阿赖耶识。除了无余涅盘能灭意根,任何情况下意根不灭。所以,除了入无余涅盘之外,一切有情都有意根常住不坏。

“审”,是说意根(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思量”是指意根(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如果没有末那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人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

“处处做主”是指意根(末那识)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

其四:意根(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其实这个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意根所运用的心而已(意根的了别慧极差,需要借助意识心去了别六尘)。

然而,前七识都是生灭法,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生的。第八识才是真正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心”“识”。因此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说出古诗的作者和名字!

李商隐:春雨